featured-image

38 Shostakovich Piano Trio No.2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作曲背景

这首作品作于 1944 年,是题献给肖斯塔科维奇的好友 Ivan Sollertinsky 的。在听闻到他博学而专注与音乐的好友死讯后,他仅用了四天就写下了这部三重奏的第一乐章,并于同年 11 月在列宁格勒首演。不同于他的交响曲作品,老肖将他的内心世界留给了室内乐,我们也可从这些作品中窥见一二。

结构分析

Mov. I

  • 主题一:六小节,卡农式重复的似幽灵般的旋律;大提使用泛音,飘于小提之上,钢琴则沉在最底部,形成一种反差的音响效果
  • 主题二:由钢琴在高音区引入,小提和大提以八分音分顿奏作为伴奏;随后不久引入了一个变形的分解和弦动机。这种气氛的打破,是由钢琴八分音符的变化提示的:原先是八分音符顿奏,现在变为了相邻两个音的上下交替,不断推动;在两段推动之后,是情绪的喷涌而出,分解和弦的动机在三件乐器上交替出现。
  • 主题三:承接上述的动荡不安之后,乐句终于落回了原本的 G 大调;这里的旋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低音区的八度上扬接下行音阶,其二是高音区两个八度大跳的动机。之后由提琴的拨弦引出一个较为神秘的片段:首先是钢琴奏出主题二的变形部分,伴随着强有力的四分音符的强调,忧郁的主题二重新出现,并与随后明亮的主题三形成鲜明的对比。

Mov. II

  • 第二乐章仿佛是一个极快的、疯狂的舞蹈,调性定在了遥远的 #F 大调上,并且老肖在乐谱上指定速度为每分钟 132 个小节。
  • 第二乐章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由小提的旋律开始的;随后乐句变得逐渐疯狂起来,并且由钢琴引入了一个和声转变的模式。
    • 第二部分可以视作是从主题的第二次进入开始的:小提奏出移调后的主题,大提则重复先前和声转变下行的动机;第二句开始引入了一个新的材料,通过小节内部的渐强营造出一种“反重音”的效果;随后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大提正是使用了这一材料,与跳跃的小提形成对比。
    • 第三部分是一个插部,在一系列由琶音构成的和声转变之后,突然转入富有民族气息的歌唱性旋律;这个部分比较简短。
    • 第四部分是由钢琴第四次奏出主题旋律,相应地提琴由强力的拨弦提供重音的支撑;结尾段颇似钢五的第三乐章,“错误”的动机突然闯入又突然消失,留下“完全一致”的大齐奏。

Mov. III

第三乐章是降 b 小调,某种意义上它的体裁可以看成帕萨卡里亚:开头是钢琴沉重的和弦,无情地击碎了第二乐章残余的狂热。小提的旋律从第二句进入,仿佛是一首悲伤的挽歌;当这个旋律在大提上再次呈现时,小提奏出飘渺的的音符,仿佛是漂游在上空的幽灵;而这两个动机始终贯穿于整个乐章。最终本乐章在提琴的三度齐奏中走向第四乐章。

Mov. IV

  • 第四乐章从一个神秘的拨弦段落开始,在一惊一乍的突强之后,钢琴奏出了一个非常耳熟的旋律,这是一个犹太风格的旋律,也是第八弦乐四重奏中著名的段落(尽管 op.110 是十六年后写的)。
  • 在开头主题再次重复之后,乐曲转入五拍子,引入了一个富有民族气息的材料;但不久之后,五拍子的旋律时常被中途打断,夹杂着最开始 2/4 拍的动机。
  • 乐曲中段是大提重复犹太风格的主题,钢琴则反复一段三拍子的动机(这是一个极不规则的节奏对位!)。等到小提加入进来,乐曲转入厚重的部分,提琴密集地奏出大量和弦。这一部分之后是俄罗斯民族材料的再次出现。
  • 乐曲的后半部分,是从钢琴华丽的分解和弦开始的:在支离破碎的跑动上,提琴意外地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题。在快到结尾的地方,钢琴砸下了第三乐章开头的和弦,伴随着四乐章开始的主题走向了尾声。

Misc

参考录音

Timeline

  • 00:00:00 乐章简介
  • 00:14:15 I. Andante
  • 00:22:35 II. Allegro con brio
  • 00:25:42 III. Largo
  • 00:31:33 IV. Allegretto

下载链接

comments powered by Hyper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