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image

29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About

嘉宾 曾一苇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1840.5.7-1893.11.6),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有“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之称。其代表作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以及四部协奏曲。

作品简介

本首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世界闻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该作品欢快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作曲家此时正与其学生在日内瓦湖畔的小镇享受愉快的假期,面对湖光山色的美景,他逐渐走出了悲观和焦虑,心中的轻松感与日俱增。这首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恩与歌颂,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featured-image

28 Brahms Cello Sonata No.1

About

  • 嘉宾 张国钰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5.7~1897.4.3),德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生于音乐家庭,他的大部分创作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与贝多芬、巴赫并称为“3B”。勃拉姆斯这个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作为一名生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古典主义者,他擅长将自己内心幽微宛转的情绪用严密整饬的音乐语汇表达出来。这样一种“有节制的深情”使他的音乐在 19 世纪中晚期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更为外向的、张扬的、长于表现英雄主义与宏大叙事的音乐时尚之外,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安静的内省。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勃拉姆斯涉猎甚广的创作之中,虽然他被称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作曲家之一,但是相比于规模宏大的交响乐,他更加倾心于安静的、甚至有些封闭的室内乐。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可谓独树一帜。

featured-image

27 Mozart Violin Sonatas

About

主持人 陈子恒

莫扎特

加上未完成的作品莫扎特一共有 41 首小提琴奏鸣曲,前一半是比较稚嫩,比如他 7 岁作了 4 首, 8 岁又作了 6 首,所以那个时期的作品还不“很莫扎特”

K296

1778 年 据传记作家的说法,莫扎特此时爱恋着一个叫 Aloysia Weber 的姑娘;有的说法认为是给一位官员的女儿所做的。这首充满青春期情感的作品,是他小提琴奏鸣曲中演奏概率最高的一首。它共有三个乐章:活泼的快板,持续的行板与回旋曲。
第三乐章从 p 开始,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仿佛是在捉迷藏一般,轻盈而富有跳跃感,随后两人交换了乐句,显得朝气蓬勃

featured-image

26 L'Estro Armonico

About

  • 主持人:陈子恒

作曲家

Antonio Lucio Vivaldi,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3.4~1741.7.28)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也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弟的音乐作品众多,包括大量的歌剧、大合唱、交响曲,还有许多宗教音乐及几百首独奏、重奏作品,其作品较为平易近人。其主要作品有《四季》等。

和谐的灵感 Op.3

这套协奏曲集包括12首协奏曲,最早于1711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第一部出版的协奏曲集的乐器编制是四把小提,两把中提,一把大提,一个通奏低音,即八重奏;还有版本中是巴松,有时有可能是管风琴,有时候是羽管键琴。

当时的A弦定音较低,为415Hz。琴弓多为正曲弓,弓毛的张力较小,因此音色变化不大;持弓时较今日也更靠近上端,这样更容易表现“空气弓法”的感觉。

featured-image

25 Manfred

引语

The stars are forth, the moon above the tops Of the snow-shining mountains. — Beautiful! I linger yet with Nature, for the night Hath been to me a more familiar face Than that of man; and in her starry shade Of dim and solitary loveliness, I learn'd the language of another world.

Lord Byron, Manfred

About

  • 嘉宾 杨婧仪
  • 副标题 ‘The lofty and the beautiful’ of something Manfred-like… —— Dostoyevsky, Notes from Underground
featured-image

24 Dimitri SCHostakowitsch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BACH 与 DSCH

  • 音乐史上曾经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巴赫曾把他自己的名字,藏在《赋格的艺术》中作为一个动机出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动机刚出现了一次(一个乐章),巴赫就写不动驾鹤西去了,着实令人引发无穷的想象。
  • B A C H (in German) - bB A C B (in English)
  • 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不是这个 BACH 动机,而是另一个更魔性的 DSCH 动机。
featured-image

23 Organ

About

  • 嘉宾 张子筠

管风琴 Organ

管风琴作为建筑的意义,也许比作为乐器的意义更为人熟知。作为某种昂贵的室内装饰,它如今已是国内的音乐厅时髦的”标配”,即使事实上很少奏响,它的存在就已经意味着某种完整性。

然而,管风琴同时也是所有乐器中最孤独的一种。管弦乐和打击乐演奏者面对观众演奏,钢琴家侧身对着观众展示灵巧的双手。只有管风琴师在任何时候都背对着观众,独自面对着一盏孤灯下的谱台和成千上万根大大小小的音管。没有共同练琴的可能,极少合奏的机会,曲目也往往翻捡自故纸堆中。曾在德国求学的中国琴师马慧元在她的书中写道,”音乐响起的瞬间,人一生里的回忆和梦魇都在这个奇点里粉碎放射开,屋内、城里,人影渐渐模糊,所有的山峰、雪堆,连同我自己的存在,都黯然转成一种底色、一种气氛。风才是主角……”

尽管孤独至此,管风琴作为一种乐器却依然魅力不减。在众多同一时期产生的乐器中,它的结构至今变化最小。几百年的传统在层层键盘与踏板上延续,巍峨的音管彰显着某种永恒的品格。它还是拥有最为丰富的音色的单件乐器,除了它自有的“管风琴音色”以外,能够模仿长笛、双簧管、弦乐、小号甚至人声,再加上多层手键盘和脚踏板带来的可能性,它本身便可以取代一个乐队。

提到管风琴曲目,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巴赫。确实,巴赫是管风琴巴洛克年代的一个标志,那个年代的每个作曲家几乎都为管风琴写作。而在这一时期过后,随着音乐走出教会、走向世俗生活,人们对管风琴的关注程度迅速降低。在整个古典时期,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写给管风琴的重要作品。要等到大半个世纪以后,管风琴才迎来了它的复兴者——门德尔松。

featured-image

22 Grieg String Quartet No.1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Grieg

格里格是 19 世纪晚期的挪威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祖先是苏格兰人,格里格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民族主义的倾向,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戏剧配乐《培尔·金特》,还有《霍尔堡组曲》等等。
格里格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有时候也会蒙上北欧音乐所特有的犹豫感。他的大部分作品里都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因此每一部作品的旋律都能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featured-image

21 Kreisler plays Kreisler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Kreisler plays Kreisler”

这张专辑是克莱斯勒于1942至1946年录制的,比较特别的是我们听到的这个版本是2005年重制后的。尽管这样,受到当时录音条件的限制,音频的质量放到今天可能就不尽如人意了。
由于是克莱斯勒演奏自己创作或者改编的曲目,所以在情感或者技术的处理上会更为精巧娴熟,具有其他演奏家无法比拟的洞察力。

featured-image

20 Happy Birthday Variations

About

本期节目正值 弦琴音蕴 开播一周年之际,我们来听一听这首生日快乐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