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image

39 Richard Strauss Violin Sonata

About

  • 嘉宾 汪尘微

作曲家简介

理查·格奥尔格·施特劳斯(德语: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与以写圆舞曲著称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一般都以全名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称呼,以与该家族的众多成员相区分。

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法国号演奏家弗朗茨·施特劳斯,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音乐教导,八岁的时候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的教导非常注重古典主义,但理查·施特劳斯本身的音乐最后却成为后期浪漫派,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featured-image

38 Shostakovich Piano Trio No.2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作曲背景

这首作品作于 1944 年,是题献给肖斯塔科维奇的好友 Ivan Sollertinsky 的。在听闻到他博学而专注与音乐的好友死讯后,他仅用了四天就写下了这部三重奏的第一乐章,并于同年 11 月在列宁格勒首演。不同于他的交响曲作品,老肖将他的内心世界留给了室内乐,我们也可从这些作品中窥见一二。

featured-image

37 Schumann Piano Trio No.1

About

  • 嘉宾:陶广宇(钢琴),严锦(小提),张国钰(大提)

曲目简析

第四乐章的标题是“Mit Feuer”,意为“如火的”;全乐章洋溢着一种热烈躁动的情绪。第一主题是舒畅而流动的旋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二主题前略显沉郁的段落。发展部无缝衔接地进入,在一二主题的材料上进行富丽地装饰。到乐章末段,速度逐渐加快,最终在一波一波的推动中走向辉煌的终点。

featured-image

36 Haydn Piano Trio Hob.XV:22

About

  • 嘉宾:谢可欣(小提),陈嘉怡(钢琴),曹雨婷(大提)

关于海顿

摘自 2018 年提钢音乐会的导赏:

海顿是 18 世纪中后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提起海顿,大家可能更容易想起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但是他的三重奏作品,在 20 世纪以来经常引起关注。这些三重奏作品突破了巴洛克时期以钢琴或弦乐某一方为主导的窠臼。

featured-image

35 Reinecke Clarinet Trio

About

  • 嘉宾:高孜(钢琴),罗嘉雯(单簧管),曾一苇(中提)
featured-image

34 Dvorak Piano Quintet

About

  • 嘉宾 杨婧仪 修格致 陈晨 刘斯敏 张国钰

曲目介绍

  • 德沃夏克于 1872 年创作了第一部钢五,15 年后他终于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新创作;事实上这个第二首钢五已经完全超出前一部作品了。
  • Spontaneous and Fresh 第一乐章花了十天就写出来了(1887/8/18-28),随后三个乐章在 10/3 全部完成(我们练一个乐章都没他全曲写的快……惭愧惭愧)
featured-image

33 Ravel Piano Trio

About

  • 嘉宾:陶广宇 李鹤

背景与曲式

  • 1914 年创作,次年 1 月于巴黎首演。
  • 帕萨卡利亚是源于西班牙舞曲的音乐体裁,由固定的八小节或十六小节的低音线条和上方的变奏构成。
  • 在这四个乐章中拉威尔同样遵循着他对于传统音乐形式的模仿:一四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二乐章由谐谑曲和中部构成,三乐章作为一个慢乐章穿插其中;然而这部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拉威尔在传统框架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
featured-image

32 Dvorak Symphony No.9

About

  • 主持人 陈子恒

创作背景

第一期节目中已经提到过,这首 e 小调交响曲写于 1893 年,当时德沃夏克正任职美国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职。

featured-image

31 Metamorphosen

About

  • 嘉宾 褚慈

背景

变形理查·施特劳斯 在 1945 年春创作的一首规模宏大的弦乐 23 重奏作品。当时正值二战尾声,德国被盟军反扑,受到大规模轰炸。年过 80 岁的理查见到歌剧院历史遗迹化为废墟,精神濒临崩溃,在复杂的感情中创作了这部可能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复杂的弦乐作品。

作品简析

这部作品兼具室内乐的精致巧妙与交响诗的恢弘深邃,主题深刻,结构新颖,立意极富现代性。悲剧感贯穿整部作品,并在很多地方通过高超作曲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部作品借用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二乐章的主题,在结尾完整呈现并配上了 IN MEMORIAM 的文字说明,引人遐思。

有趣的是,仅仅几个月后,理查的下一部作品双簧管协奏曲就洋溢着乐观的精神,仿佛废墟中飞出的蝴蝶。所以当大家欣赏这首沉重而悲剧的 变形 时,不要忘记这片废墟中的等待与希望。

featured-image

30 Ravel String Quartet

About

  • 主持人:陈子恒

背景介绍

对于拉威尔我们并不陌生;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波莱罗》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也常译为《死公主之孔雀舞》)。他主要的创作阶段是在 20 世纪的前三十年,而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这首《 F 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 1903 年的作品,此时拉威尔 28 岁。
1901 年到 1903 年拉威尔三次参加当时法国的最高音乐奖项——罗马大奖比赛,但是却收到保守乐界的重重阻扰,无功而返。尽管如此,拉威尔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名气,被认为是他那一代非常杰出的作曲家。
这部作品模仿的是十年前德彪西所做的《 g 小调弦乐四重奏》。德彪西非常赞赏这位后辈的作品,认为拉威尔的作品甚至超过了他原本的作品。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尽管拉威尔在结构上模仿了德彪西的作品,但是不像德彪西的作品那样“符号化”。拉威尔在古典的形式上加以尝试与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上吸取灵感(从未终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们可以听到,他的乐思具有鲜明的色彩,但绝不是德彪西那“朦胧”的样子。